圆斑蝰

Vipera russellii   Shaw and Nodder
   

  529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粗壮而尾较短,头略呈三角形。头背都是起棱小鳞;背鳞具强棱,中
段27—33行;背面有三纵行大圆斑。
描述依据标本 广东4雄7雌,福建泉州1雄2雌。共5雄9雌。
形态描述 依据产于我国大陆的蝰蛇泰国亚种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 Smith描
述。
全长雄蛇(578+102)mm,雌蛇(1009+140)mm,最大胸围180mm。
生活时背面棕灰色,躯干部有三纵行大圆斑,每行24—31个,偶有前后2—3个相
连者;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者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每两行圆斑之间另有一行黑褐色粗大点斑,每个点斑位于3个圆斑之间,腹面灰白色,每一腹鳞上有3—5个粗大的、近于半月形的深褐色斑,前后缀连略成纵行。尾下面灰白色,散有细黑点或有两行点斑。头背有深棕色斑3个,在下唇缘、颔片及喉部的深棕色斑较小,排列成横行。
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体粗壮而尾较短。吻端钝圆,吻鳞宽略大于
高;鼻孔大,位于头背侧,介于前、上、下三枚鼻鳞之间;前鼻鳞与吻鳞相切甚多;上
鼻鳞在鼻孔上方形成一脊,与窄长的眶上鳞在眼上方形成的脊,以及此二脊之间棱起的
鳞片,共同形成明显的吻棱;眼与鼻孔间相隔二列小鳞,与上唇鳞间相隔2—3排小鳞,
吻鳞之后一横排有2枚端鳞与吻鳞相切;两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6—7枚;头背面除吻端二列小鳞及上唇鳞内侧一行小鳞外,其余均显著起棱;上唇鳞10至11,第4枚最大;
下唇鳞11—14,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切,前4或5枚切额片;颔片一对。背鳞29(27、31)— 29(27,31)— 21(23)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平滑外,其余明显起棱;腹鳞雄蛇5号,151—159枚,平均154.8,雌蛇9号,155—166枚,平均159.8;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雄蛇5号,40—54对,平均49.6,雌蛇9号,40—52对,平均44.4。

文献记载:Maki(1931:197)报道台湾产蝰蛇腹鳞数高达168枚。
核型:2n=36,大染色体8对,小染色体10对。第4对为性染色体。第1、3、4(Z)、5、6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2、4(W)、7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第8对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小染色体均呈颗粒状(郑秀梅、洪怡莎,1984:28)。

大小
生物学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垂直分布可高达海拔2100m;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田野。在福建泉州曾发现它在龙舌兰、仙人掌下蟠蜷成团。行动迟缓。捕食时,体前部先向后屈,再猛然向前射击目的物。并有咬住食物不放的现象。幼蛇性更凶猛。在饲养情况下,观察到它受惊扰时发出“呼呼”声。活动范围是夏季一般多在丘陵地带,炎热时多在阴凉通风处;秋收时见于稻田中。9—10月份咬伤人的病例较多。冬季多发现于平原。有时因觅食鼠类进入住宅。昼夜都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为食。卵胎生,孕期6个
月左右。在福建南部,每年2—3月进行交配,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产仔蛇。一般产30—40条。也有多达63条者。

生境信息

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田野。在福建泉州曾发现它在龙舌兰、仙人掌下蟠蜷成团。行动迟缓。捕食时,体前部先向后屈,再猛然向前射击目的物。并有咬住食物不放的现象。幼蛇性更凶猛。在饲养情况下,观察到它受惊扰时发出“呼呼”声。活动范围是夏季一般多在丘陵地带,炎热时多在阴凉通风处;秋收时见于稻田中。9—10月份咬伤人的病例较多。冬季多发现于平原。有时因觅食鼠类进入住宅。昼夜都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为食。卵胎生,孕期6个
月左右。在福建南部,每年2—3月进行交配,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产仔蛇。一般产30—40条。也有多达63条者。

海拔范围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福建(诏安、泉州、惠安、仙游、南安)、台湾(花莲、瑞穗、台东、高雄、恒春、成功、屏东、台北)、广东(韶关、广州)、广西(南宁)

经济意义

肉可食。捕食鼠类,对人类有益处。是剧毒蛇,产区常伤害人。据调查,在广东蝰蛇咬伤病例占毒蛇咬伤病例的5.60%。福建泉州地区蝰蛇咬伤病例亦较多。

经济用途

肉可食。捕食鼠类,对人类有益处。是剧毒蛇,产区常伤害人。据调查,在广东蝰蛇咬伤病例占毒蛇咬伤病例的5.60%。福建泉州地区蝰蛇咬伤病例亦较多。

分类讨论

种下分类 我国台湾省产蝰蛇为台湾亚种(Vipera russellii formosensis Maki),与大
陆产泰国亚种(Vipera russellii siamensis Smith)的主要区别是,台湾亚种背脊一行圆斑间距离较大,超过两枚鳞片长,每两个背脊圆斑与一个侧行圆斑间的点斑略位于前后二个背中行圆斑之间,在体后部,左右点斑互相靠近,形成“X”形斑。